每一把壶,都有着一个故事。养壶人,是听故事的人,也是将这个故事续写的人,紫砂壶由紫砂泥抟就,紫砂泥又是宜兴深山中的矿藏经风化,研磨、过筛等工序冶炼而成的,从采矿到练泥,从制壶到烧窑,每一个过程,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,而这个故事的背后,除了紫砂本身,还有采矿人。炼泥人,制壶人,烧窑人的神思,大自然赋予了紫砂都有的灵气,勤劳的宜兴人又给它增添了几分神采。
1、关于范蠡和紫砂陶的所有故事!要全,范蠡的生平就不用介绍了。范蠡制陶的故事在陶乡故土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。相传在春秋时期,越国大夫范蠡扶越灭吴之后,偕西施驾一叶小舟,涉三江,入五湖,归隐在黄龙山麓的一个村子。他见当地陶业兴旺,遂潜心研制,鼎革造型,促进陶业,繁荣商贾。陶工们视范蠡为陶业祖师,尊称‘陶朱公’、“造缸先师”,把他所居住的村落称为“蠡墅”,其宅地叫“蠡墙园”。蠡墅村旁有一泓山泉,清澈见底,名为“大水潭”。
据说西施经常在此屋巧理云鬓,打扮晨妆;或是弹琴吟赋,抒发情怀。村中建有神堂,供奉范蠡像,终年香火不绝,特别是每逢农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之时,还要盛会祭祀。这些遗迹现在虽已荡然无存,但范蠡制陶的故事和“蠡墅”这个村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。对大众而言,一则动人的故事,就像一壶甘醇的美酒,让人陶醉于它的芬芳与酣畅。老人说,很久很久以前黄龙山南麓的大水潭是一个紫砂矿,开采时挖通了泉眼,于是泉水喷涌,淹没了宕口,成了一个水潭,从未干涸,其间还引出了“卖富贵土”的典故。
2、紫砂文化的历史故事中国宜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,在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的岩石之中,有天然化学成分较合理的紫砂等泥,质地细腻,可塑性强,渗透性好,品质极优,色泽红而不婿,紫而不姥,黄而不妓,墨而不黑。经过加工处理后,就可以直接制坯,熔烧出的成品十分绚丽,赤似红枫,紫似葡萄,黄似柑桶,俏丽多彩。经过考古发掘,在宜兴丁蜀镇附近,发现新石器时代古窑遗址5处,西汉窑址3处,六朝窑址3处,隋唐五代窑址9处,宋元窑址20处,明清窑址60余处。
宜兴盛产茶叶。自古名山出名茶,《宜兴县志》载:境内有名山136座。宜兴的国山芬茶始于三国孙吴时代,到唐朝,皇室将宜兴名茶列入贡茶之一,唐代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长兴与常州义兴(即宜兴)交界的顾清山,每年役工数万人,采制贡茶顾诸紫笋达万斤以上。《宜兴县志》载:顾清贡院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(770年)至明洪武八年(1375年),兴盛时期长达650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