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藏耀州窑橄榄壶水柱尺寸:长12.2cm,宽8.4cm,高12.5cm简介: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。因产地在宋代辖于耀州,故名耀州瓷,或名耀瓷,属六大窑系,青瓷胎薄质坚,釉面光洁匀静,色泽青幽,呈半透明状,十分淡雅,耀州瓷出产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千米的铜川,窑址以黄堡为中心,其范围包括上店、立地坡、玉华、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。

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。创烧于唐代,成熟于五代,宋代达到了鼎盛,也是在这一时期,发展成为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。耀州窑起初以烧制黑、白、青、褐、黄、茶叶沫等著称,后以烧制青瓷著称。宋代名窑之一,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,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,成为我国“六大窑系”中最大的一个窑系,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,被誉为“北方刻花青瓷之冠”。

早在唐代,这里已经开始建窑烧瓷,成为北方重要的手工业城镇。后历经五代,至宋代达到鼎盛,金、元续烧,元末明初停烧。从创烧到衰落,耀州窑前后历经800余年,形成了“十里窑场”的宏大规模。耀州窑瓷器怎么鉴定,有什么特点,下面景德镇王掌柜简单总结了几点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耀州窑主要生产民间生活用瓷,自唐代开始以烧造白瓷和黑瓷为主,兼烧有青瓷、三彩器。

耀州窑盛唐瓷器产品中出现了青瓷器,但数A、种类都比较少。仅见有碗钵之类,碗的造型多为直口圆唇圆腹饼足式,以器壁厚不挖足为特征,这种饼形足也被研究者称为“假圈足”。到中晚唐时期,盘碗底足演变为唐代流行的宽矮圈足,亦称玉璧形底。这种唐玉璧形底的发展规律,是时代早一些的挖足浅而少,所留玉璧足特别宽.时代晚一些的挖足渐深,所留玉璧足亦越来越窄,到晚唐时演变为圈足细窄的玉环底。

到五代时期,该窑器物造型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,青瓷釉色有淡灰青、青绿、淡青、粉青、淡天青、天青等色调。纹饰方面,除了使用晚唐开始出现的细线划花装饰,还出现新的装饰技巧,如雕花、贴花及剔刻化妆土。这一时期器物最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器底较大,足多外嫩。通体施釉到底,多饰裹足釉,在器底或足底多留有三角支垫或托珠支垫的痕迹。宋代耀瓷造型清秀,底足渐小,作高窄直圈足,制作都很规整,而且多留有二次修坯的痕迹。
3、耀州窑瓷器底足粘沙特征粘土和石英沙组成。耀州窑瓷器底足粘沙特征是由粘土和石英砂组成,粘土以粘土和石英砂为主,粘土粒度较细,石英砂粒度较大,形状为椭圆或椭圆形,表面光滑,粒度均匀,粘土和石英砂的比例约为2:1,耀州古称耀县,是陕西省铜川市下辖区,地处陕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缘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这里曾是上古阴康氏的治地,置县历史2160多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