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碧海银沙。今天,我带大家游览旅顺博物馆,并参观主馆,在二楼瓷器展室中,我非常惊讶地发现了千古之谜的秘色瓷,竟然有6件之多,唐代诗人陆桂萌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,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描绘这种神秘的瓷器,据说,秘色瓷最早出现在唐代,是大唐皇室的专用器物,普通人无权享用。然而,几百年来,秘色瓷突然消失了,再也没有人见过它的真面目。

考古学家和考究人员在那里发掘出了13件瓷器,其中包括7个碗、6个盘碟和一个八棱净水瓶,总共14件。根据这些瓷器的账目记载,人们才知道这14件瓷器就是千古之谜的秘色瓷。虽然旅顺博物馆展台上的这6件秘色瓷与法门寺地宫的14件秘色瓷器有所不同,但它们仍然是珍贵的历史文物,值得我们好好欣赏和研究。

不同传世文物遭历的磨难不一样,它所走过的历程不一样,遗留下来的痕迹也不一样。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什么痕迹,为把这些不一样的痕迹进行量化,笔者通称为传世过程中的使用痕迹。以盘、碗的使用痕迹为例,因为盘和碗总是要叠压在一起放置的,所以就必然会产生瓷器与瓷器摩擦的痕迹。与瓶和罐的使用痕迹和盘碗相比,磨损痕迹不一样的,主要表现在底足、口沿或体部最易磨损的地方。

比如说,盘或碗,无论它的底足多么光滑,由于叠压在一起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的磨损程度自然而然的会加重。大家都观察到,古代瓷器的釉每个时期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特点,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釉面和底足不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,有凹凸不平的现象。因为它是纯手工产品,在烧造过程中它会产生水分的烧失,胎子的烧结,这些都会存在一个收缩比。

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,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。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。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。明清时期,还创烧了青花五彩、孔雀绿釉青花、豆青釉青花、青花红彩、黄地青花、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。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。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;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;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;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;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。
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,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。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,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,而是走向了衰败,到目前为止,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。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,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。